史实简直太难了,他感受都要头秃了。
要知道自西晋灭亡后,这天下“谁是正统”这个大问题一直没有统一意见。
要说苟且偷安于江南的东晋是“正统”吧,但他都偏居一地了,在当时,北方还是政治中心,理论上来讲北方政权才更符合正统。
而不论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还是氐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帝国,甚至是偏居四川的成汉王朝,都有自认为“正统”的理由,但偏偏他们都没能突破地域的限制,立国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叛逆者或入侵者铁骑下的“失败者”。
没有一个长期占据中原的政权,也没有真正一统天下的帝王,两晋十六国的历史全都是混乱的,各有各的立场,关于历史的记载也存在各自表述而又相互矛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去梳理晋史
晋朝,真的好烦啊。他面无表情的想。
“总之,曹丕虽然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但是依然颇为建树,无论是终结四百年的大汉统治,还是对外的措施,都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即便后来令人诟病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最开始还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之所以那么混乱有很大一个问题就因为世家与朝廷的矛盾,这个另讲,而曹丕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九品中正制确实有其迫切的需求。
无论如何,作为华夏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又被使用了数百年,其历史地位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九品中正制”曹操顿时来了兴致,要知道他任用不少寒门弟子,跟世家的矛盾也挺大的,他儿子是怎么搞的
许多世家子弟也都好奇的看着天幕,期待他仔细讲讲。
陈群心思一动,难道是他正在构思的那个当真可行
“而曹丕的文学同样不凡,与曹操曹植被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代表,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三曹位高权重,纯粹是人家确实文学造诣极好。
说来也奇怪,当时世家望门无数,而曹家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可愣是在文学上压了那些世家子弟一头。”
世家他们培养的是治国良才,而不是什么文人诗人
曹操很谦虚的笑了下,哎呀,子桓子健都不错。
曹植抿嘴一笑。
“一直说三曹,都讲了两个,那就顺便讲讲曹植好了。
在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父亲兄弟一家子都是名人的情况,无论是三苏还是三曹都是其中的典范。”
三苏宋朝以后的人都眼睛一亮,苏轼大大
想听
“在三曹中,曹操“登高必赋”,苦寒行、蒿里行反映的是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有着“汉末史诗”的美誉,像短歌行、观沧海等这样的诗作,则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与进取精神。此外还有一些游仙诗,如龟虽寿、秋湖行等,特点鲜明,率性而发。
而他的散文也没有汉儒文章的迂阔空泛之气,反而是率真自然,文笔简约,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汉儒们
曹操摸着胡须,微笑不时点头。
“曹丕的五言诗和乐府诗清绮动人,嗯,如果看他的诗,和他的身份地位真的很不一样,就奇妙的搭配吧,一般人看见这诗都想不出来这是出自一位帝王之手。”
曹丕脸色微郝,他的诗哪里不对了。
“很多人包括曹操都觉得曹丕在文学上不如弟弟曹丕,倒也不尽然。
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他的燕歌行更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对王夫之的好感大增,这个人,懂他啊
王夫之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裴松之对曹丕的散文颇为赞誉,称其为“美辞”之文,行情风格浓厚。”
“此外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的曹丕对于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夫之就对他有过评价,说“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曹丕眼睛唰的亮了,只恨未与王夫之生于一时。
王夫之倒也不必
这时候谢灵运不服了“曹子建之才,岂是曹子桓可比”
“若非一首七步诗,曹丕的名声还不至于那么差。”
什么七步诗很多人都感兴趣的竖起耳朵,感觉有瓜可以吃。
“难道是说有人七步便做了一首诗”郭嘉饶有兴趣道“那想必还是一首极好的诗。”否则岂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