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干宋
  4. 第二百三十八章 赵桓 朕要生擒活捉李存
设置

第二百三十八章 赵桓 朕要生擒活捉李存(3 / 4)


按照赵桓的意思,其实是想将所有兵马都交给种师道指挥。

可这引起了以李邦彦为首的一众宰执的强烈反对。

最后,赵桓听从李邦彦等宰执的建议,还让徐处仁指挥城中的兵马,另外特别下了一道圣旨,让徐处仁和种师道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种师道和徐处仁对此都很失望,两人也因此生出了一些隔膜。

徐处仁怎么调整城中的防御暂且不说。

只说,在乾军收缩了兵力之后,种师道将城外勤王之师集中在一起,然后又分为两寨,一寨屯于西南,一寨屯于东北,而乾军则屯于西北和东南,双方呈现对峙状态。

几日后,在城西一个叫“板桥”的地方,乾军和宋军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交锋,在李存的亲自指示下,乾军故意败北。

当夜,种师道又派军队去奇袭乾军,放火焚烧了马监东廓。

次夜,李存下令,乾军后退五里,避开宋军的锋芒。

经过这两件事,种师道在宋军当中的威望再创新高,赵桓也越发的膨胀,倒是之前颇为风光的徐处仁,开始变得落寞。

再加上,徐处仁所控制的兵马只有城中行营司所属的左、右、中三军而已。

与种师道的宣抚司相比,徐处仁的行营司权威几乎都快被比没了。

为了彰显他的存在,徐处仁找了个机会说:“我勤王之师二十余万,城中又可集十万大军,还有源源不断勤王之师前来云集,兵力远盛于乾军,彼已孤军入重地,正犹虎豹自投于槛阱中,当以计取之。”

顿了顿,徐处仁又说:“为今之策,莫若分兵以复畿北诸邑,俟彼游骑出则击之,以重兵临贼营,坚壁勿战,如周亚夫所以锢七国者。俟其刍粮乏,人马疲,而后以将帅檄,取誓书,复河北河东,纵其归,半渡而后击之,此必胜之计也。”

种师道也认为河北河东不能割让,否则后患无穷,所以他也说:“俟姚古率熙和路人马至,我军确有与乾军一战之力,河北河东系国家边要,又系祖陵所在,决不可割,宁多增作岁币施以缓兵之计,不然唯有一战。”

赵桓深以为然。

不过,以李邦彦为首的议和派,对于赵宋王朝想要撕毁他们好不容易才谈好的议和条约,主动对大乾王朝发起攻击,疑虑重重,又担心不已。

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人认为,主动攻击乾军实在是太冒险了,一旦他们赵宋王朝的军队打不过乾军,那么他们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而且赵宋王朝也将遭遇灭顶之灾。

所以,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人,据理力争,劝赵桓千万不要冒险。

可赵桓想想之前他所受的委屈,就觉得窝囊,他又幻想,他要是能将李存给打败了,那他的政权就稳固了,甚至这有可能成为他千古一帝的基石也不一定。

结果,在赵桓的支持下,主战派这次大获全胜。

后来,这场争论不知道怎么就传了出去,引起了赵宋朝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甚至争论不休。

其实——

这一切都是赵桓导致的。

之前那段时间,由于东京这里的兵力不足,赵桓害怕东京汴梁城沦丧,害怕他自己成为亡国之君,便采纳了李邦彦等人议和的建议,热衷于议和。

那时,赵桓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金银,希望花钱割地以求和平。

而现在,勤王之师已经来了二十多万,还有姚古部等不少人马还在路上,再加上东京汴梁城中的人马,比在京畿地区的乾军多一倍还带拐弯。

关键,西军名将种师道来了,这让赵桓觉得自己站起来了,谁都不能再欺负他这个赵宋王朝的皇帝了。

所以,赵桓现在又热衷于向李存开战,希望打败李存,做到他父亲赵佶都没有做到的事,一雪前耻,挽回他丢掉的名声。

赵桓从不择手段求和,到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变得一心要跟李存一较高下,其转变速度虽快,不过也不算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

可问题是,赵桓动了跟李存开战的念头了之后,立即就变得迫不及待起来。

原本,种师道等人已经定好了战略战策,准备在下个月的六日向乾军发动进攻。

种师道等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出兵,首先就是,一个阴阳家推算说二月初六这天“利行师”;其次就是,到了二月六日,西军主力之一姚古部和其他勤王之师应该也就到达东京汴梁城了,这样,种师道他们能更有把握一些。

可赵桓现在满脑子都是李存勒索他这个帝王,霸占他两个妹妹,关键将来世人还会因为这些事而唾弃他。

因此,赵桓迫切想要打败李存,一雪前耻,甚至是报仇雪恨。

所以,赵桓一天五次派内侍去找种师道,问种师道可否提前出兵,跟乾军决一死战?

可打了一辈子仗的种师道,知道打仗这种事可不是小孩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