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在思考贺今朝的谋划,但是他底下的文臣武将都在思考大清将来的谋划。 张文衡乃是皇太极征大同等地,意图劫掠山西的时候,去主动投奔后金的秀才。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假托是代王的参谋之类的,现在也摒弃这个身份。 张文衡上书说此时,正是大清在辽西取得进展的大好时机。 “如今大明文武大小官员全都是花钱买来的,文官无谋,武将没有勇武。 管理兵马的,喜爱克扣军饷,制造武器之人,偷工减料。 士卒百姓皆是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武器装备根本就没法作战使用。 士卒每次出征都没有战心,反倒是趁着勤王的机会,一味的抢掠。 有俗语说,鞑子流贼是梳子,自家兵马胜过篦子。 大明兵马虽多,可又能有什么用处? 更何况边军是太监专权,贪财且喜欢阿谀奉承之人,惩罚不顺从他的人,以至于失去人心。 再做实事的好官,也得不到重用,没法做事。 不曾做官的有志之士,也没法出头。 整个大明上下里面,通通扯谎,件件都坏透了。” 张文衡见皇太极召见他,又上报说: “宣大之地遭受兵灾,且又受灾。 大明根本就无人赈济,那些百姓都跑到锤匪治下求活了。 山陕川湖河南又为锤匪流寇所袭扰。 大明纵然是起五省之兵,逐日征剿。 可结果呢? 是贼半天下,兵半天下,总之就不是大明占据整个天下。 故而,现在是大清争取天下的好时机。” 杨文衡本就是主动投奔的明人秀才,受到皇太极的重用。 他对大明的认知都极为清晰。 要不是贺今朝占据山西后,不怎么重用他这种读书人,他都不一定能主动跑到皇太极麾下效命。 皇太极对于杨文衡的话也表示认同。 纵然京师皇宫里坐着的那个皇帝想要做出一番事来,但他手里没有核心兵马,底下的人推三阻四,或者阳奉阴违,他都惩治不了。 皇太极认为这种事,在大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庞大的明朝已经不可避免的垮下去了,且迅速走向落寞。 皇太极也想要加入这场饕餮盛宴当中来。 目前的形势对于大清也极为有利。 “皇上,如今四方咸归,后患已绝,既无内顾之忧,宜发大兵讨伐逆明。 试看今日南朝君臣将相,谁是我大清敌手?” 张文衡自是想要全力辅左皇太极,入关之后,也可衣锦还乡。 定要叫看不上自己读书人这个身份的反贼贺今朝,死无葬身之地! 在目前这种形势下,皇太极也赞同张文衡的断论。 不过是思考要如何发动新的攻势,打破现在的僵持的局面。 或者趁他病要他命,同大明进行战略性决战。 既然不知道贺今朝在憋什么狗屁,那就暂且不管了。 想的太多,有时候也会束缚自己的思路。 皇太极既然无法从贺今朝那里打探出来什么有用的消息,打大明总归是没错的。 因为战争不单单是双方的军事实力,物力之间的竞争。 同样也是战争指挥者和决策者的智慧比赛。 通过这么多年的历练,皇太极是有资格傲视天下群雄的。 纵然上一次被贺今朝给打败,那也是旁人原因,非他指挥过错。 皇太极通过几次入塞的战事,发现他有能力占据大明京师,覆灭明廷,从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就算不能夺取明朝全境,也要拿下一半来,慢慢谋划。 将来才好有更多的实力,与盘踞在西北地区的贺今朝进行决战。 即使双方目前是同盟状态,皇太极嘴上也一直说把女儿嫁给贺今朝。 但双方都清楚的明白,一旦有机会搞死对方,都不会留手。 双方共同的敌人是大明,都想吞并大明肥了自身。 也就是目前没有什么更加直接的利益冲突,双方还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现在清廷磨刀霍霍,都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来,特别是降清的那些明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