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炙阳仿佛要把人烤穿,整个京城浮现出一股燥热的慵懒感。 马车不紧不慢地驶入京城,城门外的官兵接过通关文谍,也并未多加阻拦。 少女轻轻掀开帘子的一角偷偷往外看,随即又立刻拉上了。 她紧紧攥着衣角,有些局促不安地问道:“师父,这是哪里呀?” 对面的男子微微抬眼,道出两个字:“京都。” 像是察觉到了少女的心思,男子又补充道:“这里是越朝国都,天子所在之地。我们此番,便是入宫去见当朝太后,也是你的祖姨母。” 杨月菀没有答话,只是点点头,拘谨地坐好。 这是她第一次下山。 杨月菀是苏州县令唯一的幺女,她头上有七个哥哥,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杨县令与其正妻老来才得了这么一个女儿,因此宝贝的不得了。 可惜她未足月时便生了一场大病,连续三日高烧不退,杨县令寻遍名医也都束手无策。 就当杨县令夫妇二人都给女儿准备好了后事时,一个云游的道士说自己能救杨月菀。杨县令以为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想将人赶走,但县令夫人却抱着最后的一丝希冀让那人试试。 这个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云游道士居然真的救活了杨月菀,县令夫妇二人对他感激不尽,拿出许多金银财宝答谢他,但都被一一婉拒了。 那个道士说,杨月菀命格坎坷,须得送去道观修行,未满十六岁之前不得离开道观,方可保其一生顺遂平安。 就这样,杨月菀被送去了山上的道观养着。道观不许外人出入,县令夫妇便每月托人寄信过去。 在杨月菀十岁那年,她拜了道观中最年轻的道长许辞尘为师。 许辞尘年少有为,自幼聪颖,其天赋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杨月菀十六岁生辰后,许辞尘下山游历,并一同送杨月菀回苏州,不料得到的却是杨县令一家惨遭灭门,无一活口的消息。 杨月菀的祖母是当今太后一母同胞的妹妹,多年前随杨县令一同搬到了苏州。如今杨家被灭门,只剩下杨月菀这个孤女,太后知道后,命人赶来苏州接杨月菀去京都。 但无论太后的人如何劝她,甚至拿出了太后的信物,杨月菀始终不愿意跟他们走。 一来,她根本就不懂什么皇家信物,二来,她常年居住在道观,从未见过除道观之外的人,对于山下的世界,她一概不知,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 那时,她躲在许辞尘的白衣后面,仅仅抓住他的衣角,看向他的眼神委屈又可怜:“师父,我不要离开你……” 许辞尘依旧和往常一样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眼眸中多了一丝无可奈何。 他叹了口气,拉起杨月菀的衣袖,决定和她一同去京都。 不知不觉间,马车已经到了宫门口。 许辞尘同杨月菀一起下了车,他再次复述了一遍入宫的礼仪规矩,并叮嘱杨月菀切不可莽撞。 一个太监领他们去了宁寿宫,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坐在上方,她身旁是一位看上去比她年轻不少且装扮艳丽的女子。 杨月菀想起许辞尘告诫过自己不能乱看,于是她从进来就一直低着头,眼睛一直偷瞄许辞尘,学着他的样子跪下。 “草民许辞尘,参见太后娘娘,参见皇后娘娘。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民、民女杨月菀,参见太后娘娘,参见皇后娘娘……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都起来吧。” 上方的妇人开口,杨月菀刚想起身,就听见许辞尘仿佛刻意提高了音量般再次叩首:“谢太后。” 杨月菀立马会意,有样学样:“谢太后!” “好孩子,快过来,快让哀家好好看看你。” 太后一脸心疼地看着杨月菀,语气中尽是怜惜。 杨月菀按照太后的旨意上前了几步,太后看着她不禁顿时热泪盈眶:“像啊,真的是太像了……你的这双眼睛,实在是像极了你祖母。” 杨月菀愣在那里,一时说不出半句话来。 她满月不久后便被送去了道观,此前从未下过山,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曾见过,更不用说那位是当今太后亲妹妹的祖母了。 太后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连连摇头叹气的:“罢了,斯人已矣,今后,你就在宁寿宫住下吧。哀家会替哀家那妹妹照顾到你直到出嫁的。” 杨月菀一听要留下来,不禁有些惊慌:“那师父呢?!”